
作者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创业项目孵化基地负责人。
研究领域为竞争战略、营销规划、品牌塑造、创业教育、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商业模式与新业态创新。为"新媒渠"理论的首倡者和实践者。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和著有《中国大学生创业蓝皮书》等多部著作。
近期,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广州市就新业态进行专题调研,要求完善和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培育若干有广东优势的新业态产业集群,使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历史经验表明,业态创新非常重要,每次产业革命都会催生一批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当前已经初现端倪的新产业变革,其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以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生产形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的深刻变革,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地分化、融合、跨界、变异以及与信息技术嫁接,产生出了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
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而新的商业模式,是指支撑新业态的的运营,从而实现其内部企业价值和外部价值顾客的运营逻辑。
新业态的形成原因
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消费者需求倒逼是推动新业态产生和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
1、信息技术革命
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发展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
一是信息技术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引发产业形态和模式创新。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再到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以及目前方兴未艾的基于4G的移动互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催生出了大量的新业态。
二是信息技术和第一、二产业以及其他服务的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业态。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信息技术和制造业中研发设计与营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这些环节的效率水平,提升了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附加值,同时也导致了产业链两端生产服务环节和加工制造环节的分离,新的产业分工快速推进,引发了大量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三是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和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也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同样会催生新业态。
2、需求倒逼
消费者需求产生的倒逼机制在业态更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产品为王到渠道为王再到终端为王的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的出现,1对1推荐和1对1精准营销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商业现实。
影响近代社会最深刻的当属互联网。自1999年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Web1.0时代,是信息单向传递的模式。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人和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企业提供信息,消费者被动地选择。这个时代搜索引擎等技术赋予了顾客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
Web2.0时代,不仅把人和机器联系在一起,更把人与人联系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化媒体(SNS)的崛起,UGC(用户创造内容)成为了主流的消费观和消费模式。"把自己变成平台,让用户去生产内容"是Web2.0模式的核心。百度百科、新浪博客微博等都是利用Web2.0模式成功发展起来的。
WEB3.0时代,这是一个移动通讯嫁接了互联网的时代。它带来了五大趋势:一是共同参与和合作创新。人手一个终端,顾客主动参与到产品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传递甚至定价中,这将彻底改变传统企业所熟悉的那些生产、制造的模式。二是媒体大整合。互联网的本质是媒体,它可以融合各种媒介,企业和顾客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整合来提升效率。三是移动互联网。随着3G、4G网络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WiFi网络的铺设,一个移动中的网络世界正在形成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四是从信息到需求。以需求为中心,按人们的需要检索信息并给出方案,如用户只要在"百度框"中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最终精准高效地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五是信息变得无关紧要,关系和体验成为价值。当互联网因为海量的信息而让浏览者无所适从的时候,移动互联网通过其对顾客资料、行为以及综合分析挖掘得到的精准需求的把握,建立更为亲密和精准的客户关系,使得购买体验得到大幅提高。
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后经济时代的商业特点可以归结为两个:一、无处不在。全天候不限时间,全地域不限地点,全模式不限方式(手机、电脑、电话、店铺、杂志都可购买产品)。二、无孔不入。由于SNS的流行,尤其是与移动结合起来,使得信息可以在任何可以达到的地方传递和产生影响。
